首页 微文推荐内容详情

会议 | 第六届数据增强设计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1-02-01 997 admin






第六届数据增强设计学术研讨会(DAD6)于2020年12月26日在线上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大数据专业委员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工程知识中心 (IKCEST)、长三角城市群智能规划协同创新中心以及教育部生态化城市设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主办,由教育部生态化实验室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所属城市科学与规划实验室 (CUSP) 与世界规划教育 (WUPEN) 承办,实验室主任、同济大学助理教授沈尧为本届会议的主召集人。本届DAD年度会议围绕“数形相生:面向协同的规划设计”的会议主题安排了1个特邀报告、10个主题报告和圆桌讨论环节。来自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以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本次会议通过国匠城作为直播媒体,高峰时段同时服务超过2.5万人次观众。



特邀报告

吴志强

同济大学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同济大学副校长

欢迎致辞

吴志强院士指出,近年来城市规划设计的智能化正成为学科和行业发展的新动力和新方向。随着我们在城市规划设计智能化领域的探究逐渐进入了世界“无人区”,相关进展日新月异,涌现了许多令人振奋的应用场景,获得年轻学子和行业同仁的广泛关注和热爱。本次会议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学术总结、交流与反思的机会。

钮心毅

同济大学教授

建成环境技术中心副主任

欢迎致辞

钮心毅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建成环境技术中心的创立初衷是以技术驱动支持建筑、规划和景观领域的各项创新,十多年来“数字城市设计”和“智能规划”一直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成环境学科的重要发展方向。随着数据的大量涌现和算力的不断提升,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对建成环境学科发展的推动作用愈发重要。分实验中心是我院探索新技术新领域研究方向的主体,而本次会议的主要组织方正是沈尧老师所指导的城市规划与科学分实验中心。本次会议是我院本年度学术活动中一次具有前沿性、探索性的收官之作。


主题报告

王德

同济大学教授

城乡规划方法与技术方向责任教授

大数据与城市空间分析实验室主任

《上海陆家嘴地区的人流分析与空间评价》

王德作为特邀嘉宾在会议上做出了主旨报告,选取大陆家嘴地区这一典型的城市中心区,首先介绍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早高峰通勤人流特征分析,从可达性、功能性和复合性绩效等维度对城市空间进行了总体和局部的绩效评价,最后进行了多种规划设计方案情景下的人流模拟。王德教授通过该案例研究为手机信令数据分析用于中微观尺度城市空间分析和支持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应用范本。

李栋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

《皮下信息:城市需求画像》

李栋博士关注以互联网搜索需求侧数据为代表的城市“皮下信息”,具体介绍了基于长尾词的城市需求画像与城市间对比等研究。李栋博士指出,未来研究可以将长尾词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梳理个体或群体需求,建立城市需求图谱,并实现自动化、规模化分析,并通过持续采集来监测各地需求的演化,从而在城市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开展应用。


龙瀛

清华大学研究员

北京城市实验室执行主任

《数据增强设计: 基于新数据的可持续城市规划与设计》

龙瀛教授介绍了其所著新书《Data Augmented Design》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DAD的背景、面向存量的城市认知、面向增量的城市设计以及面向未来的城市设计等部分。书中详细介绍了DAD的定义、维度、效能和应用以及DAD在存量型和增量型城市的几个应用实例。龙瀛老师指出,未来的数据增强设计可能在思路上从“智慧地设计”转向“设计出智慧”,未来城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论需要耦合物理层面的空间干预、社会层面的场所营造和技术层面的数字创新。


沈尧

同济大学助理教授

伦敦大学学院荣誉研究员

教育部生态化城市设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城市科学与规划中心执行主任

《城市设计要素的再定义与精准干预》

沈尧介绍了数据增强设计流程中的城市元素,指出许多被广泛使用的城市规划设计概念都是基于一种“约定俗成”的定形描述的定义,有待基于数据与计算的方式进行精确的定义和理解,减少认知偏误,继而介绍了对城市形态、城市社区、城市意象区和城市肌理进行的再定义研究,最后总结了再定义对提升城市设计精准性的意义。沈尧老师指出在新的数据条件下,进行规划概念与理论、方法的“再定义”的必要性,并指出这样的步骤是规划学科中约定俗成的概念进行可复现的精确描述,使之变成一种“知行合一”(定义和计算协同)的规划工具,并提高知识迁移过程中的科学性。再定义的内涵和策略因采用的算法不同而异,它强调概念与方法的同时演进,因此可以反哺传统理论,并获得更好的解释框架。

盛强

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

《日常生活的功能空间结构》

盛强关注社区型服务功能的种类细分和自组织规律,具体介绍了社区业态的内涵和判别标准,揭示了社区级活力中心分布的空间逻辑,并用空间句法模型测验社区级活力中心对不同参数的依赖程度。随后通过例举疫情前后早餐点、修车点和拆墙打洞政策下南锣鼓巷及周边胡同小商业的空间分布的案例解码了社区服务功能的空间DNA。盛强教授指出,空间的品质表现在功能的丰富性上并由空间可达性等空间要素所贡献,而城市真正的价值在于多样性和效率。


盛况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规划院总规划师

《量化与精准——"从沉默的数据"说起》

盛况探讨了目前常见数据产品的自身缺陷、传统规划工具被新算法模型的替代度、数据—模型—问题和应用场景的关系等议题,并从设计院生产角度提出五条数据增强设计方向的优化建议。盛况先生提出,从面向市场的业务产品的角度看,目前设计院对数据和新工具需求较大。并且在城市规划的内容外,人群行为模式、空间利用特征、城市运营工况是未来描述和解决城市问题的三个方面。


史宜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智能城市中心副研究员

《动静显隐:城市设计中的大数据洞察与实践探索》


史宜首先介绍了大数据面向城市设计的四种维度:高频难感知、高频可感知、低频难感知和低频可感知及其特征、类型和应用,并提出基于多维数据交互集成分析提升数据洞察城市的深度的观点。最后通过大连市总体城市设计实践史宜研究员总结出,多源数据交互分析较单维度大数据分析能进一步发掘城市发展内生问题,并且能实现研究误差的降低和更好的规划衔接。


王雨

天津大学副教授

《数据支持下社区空间更新的多维优化策略思考》


王雨首先从数据的角度梳理社区更新所需的要素类别与特征类别,综合利用形态、行为、时间等多维度数据。他分享了多个在天津的社区更新DAD案例,基于多维数据交互分析,例如社区活力的影响因素探究、时空间数据分析、数形结合的数据检验等的结论,对适老社区和混合社区提出更新规划策略。他最后指出数据挖掘有利于处理社区更新涉及的多元性问题,实际上社区更新是在居民、经营者和游客主导下的机制重构问题,是一个商业经济、文化旅游与居民生活在空间上的协同重构作用。


许立言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学院研究员

《合意城市》


许立言主要介绍了合意城市“社会关怀+技术方法+领域知识”的概念框架,提出社会关怀指引数据增强设计方向的观点。他指出合意城市是以城市优化三重境界为目标探索城市生活本质,最后通过城市风貌、政府体系、社会治理和城市韧性四个合意城市的场景案例展示了为了解决城市问题而连接场景、数据和方法的城市治理优化的知识图谱网络。


杨滔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未来城市实验室执行副主任

《基于CIM的协同设计》


杨滔主要介绍了CIM基础平台发展背景、概念定义、建设内容、总体建设目标和发展趋势以及在多维网络协同中控规详规和城市设计的互动案例。杨滔老师指出,城市信息模型将成为一种新的基础设施、新的空间形态、新的共享平台,借以发挥超越人体本身感知维度的超感知能力,催化出市民共创未来城市的无限创意;且数字本身也将会作为领土的概念被提出。


叶宇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新城市科学支持下的计算性城市设计》


叶宇首先介绍了城市设计核心内涵、传统分析方法的局限和新城市科学所提供的新可能,并归纳提出数据支持型、具身循证型和算法驱动型的三类计算性城市设计方向,最后介绍其在上海城市设计2020挑战赛中的实践应用。叶宇老师指出,新数据和新技术正在为城市设计分析提供日益全面的支持,表现为从自上而下的综合研判到自下而上的具身循证和从经验判断到计算评估,城市设计的分析方法已经在逐渐迭代。



圆桌讨论

作为圆桌讨论环节,城市科学与实验室学生研究助理、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徐怡怡汇报了对DAD关注的潜在听众的抽样调查结果。问卷共回收到134份有效样本,反映出DAD关注者的几个特征:

①女性关注者略多于男性。②40岁以下群体占95.5%,尤其以30岁以下群体为大多数。③未从业的硕博生为主 (47.01%),从业5-20年的规划设计从业者和高校研究人员其次。④对DAD的掌握程度:了解不多 (44.03%),比较了解但实践中用得很少 (32.84%),实践中有些初步应用 (20.9%),实践中掌握得比较充分(2.24%)。⑤感兴趣的内容按热度从高到低依次为DAD的技术与规划方法 (79.85%)、规划设计过程中的数据应用 (68.66%)、DAD相关理论与方法论 (48.51%)、解释与判断 (42.54%);相比研究与从业者,学生群体更感兴趣理论与方法、解释与判断。⑥预期的DAD发展方向体现出服务于规划设计实践的特点,从高到低依次为规划设计过程中的数据应用 (75.37%)、DAD的技术与规划方法 (73.88%)、相关理论与方法论 (50%)、解释与判断 (49.25%)。⑦关于数据或分析技术的进步对当前规划设计的促进作用,认为作用一般的占43%,认为作用很大的占34%,其余23%认为作用很少。

正式圆桌讨论环节

王德老师提出使用技术的人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能否使得人民生活更平等和生活质量更好,规划设计则完全可以用价值导向来驾驭技术的应用使其往正确的方向发展。

龙瀛老师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会提升人们生活质量,但是可能会进一步带来不平等,规划设计应趋利避害,善用技术方法,积极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问题。

盛强老师举例经常会发现一些数据表面上是相关性,实际上是没有逻辑的结果,而梳理数据的关联和因果发生条件是需要经验的帮助。数据的价值是产生经验,经验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数据间的关联。

王雨老师指出新数据并不能直接驱动所有的规划设计场景,因为新数据存在误差并且反应的也是小样本的需求,比如老城区更新中,新数据多是代表年轻人不能反映老年人和儿童的诉求。同时他也提到新数据可以补充、解释和验证传统经验和理论,也通过可视化传统经验使得在公众参与环节中老百姓更易理解和交流。

杨滔老师认为数据不会成为市场霸权,而数据的开放性或者权威性会对决策产生影响。并且数据分析一直都是审批的一部分,比如日照分析和计算面积等。数据分析应该帮助审批者更多维度更精准化地评价其合理合法性,也需要设立独立环节评估数据分析。

李栋老师认为中国不会存在市场霸权。在管理层面,当数据用作公共行为,数据不会有门槛。在技术应用层面,如果数据有价值便会被商业普及,相应的成本也会较低。决策过程受数据分析的影响会逐渐加大,在审批上,会出现相关的技术标准,会形成固化的审批流程。

叶宇老师认为城市分析的核心技术方法并没有更新换代很快,仍然以python 和gis为主体。而与其说担心学习知识库被淘汰,不如说本质上更需要锻炼行业洞察力和城市敏锐度,因为短期技术方法核心不会变,而且新技术的学习成本并没有很高。

史宜老师认为城市数字化分析方法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知识库,同学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工作学习需求找寻相应数据库,并吸收消化成为自己的能力。

许立言老师举例在社会物理学领域中,基于大数据的出现,大尺度人类行动性的规律的探索较几十年前出现了很大的突破;在认知科学领域中,在问卷中显示性偏好指标的表征上,环境心理学已经出现可以直接测量人的心理生理指标的技术方法并且其结论与传统问卷的不一致,而且尚未有明确结论。故而他认为数据驱动的研究能够推动传统理论的进步,但不一定能说是颠覆。

沈尧老师举例在大数据背景下在行为和社会物理学领域中发现城市设计越来越多沉淀出物理态的特征,比如人的行为分布更多是幂律分布而不是正太分布的规律。而当我们用幂律分布的规律去验证一个新的指标是否重现出了对于人的行为分布的基本特征时,又苦于没有标准参照时我们可以验证其物理特性是否符合在其它系统中观察到的样子。他认为数据驱动的研究不是颠覆传统理论的问题,而是应该利用多理论交叉应对未来更多挑战。





扫描二维码

关注「城市科学与规划」

微信号 : CUSP-TJ



图文编辑 | 徐怡怡 刘乐峰

校对审核 | 沈尧


生成海报